发布时间:2025-02-21 17:47:24    次浏览
“无牌”“无审”“无主管”的咨询类服务企业,却可以起一个和高门槛、严审计、重监管的金融类经营性投资企业相似度极高的名称。专家认为,一两个字之差极容易产生误解,这种“山寨”行为很能迷惑不明就里的群众,造成他们的财产严重损失,同时也对咨询、投资两大行业信誉产生严重伤害。专家建议,应规范这类企业命名中的特定词汇使用,明确地方金融部门监管责任,尤其在登记制度改革后,更应加强中后期监管。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晴建议,明确地方金融部门对这类机构的监管职责,完善这类企业的行业规范。在消费者教育上,可借鉴保险、券商等规范的金融机构的消费者保护体系,在合同明显位置要求消费者手抄“该机构仅为咨询服务机构,不具备代客理财等金融服务资质”等风险提示;在监管上,尽快完善全国企业、个人“失信名单”的建立健全和开放;加大对普通民众的投资理念风险教育。